1、粗基准的特性
作为工件第一道加工工序所用的定位基准,铸造毛坯的选择不仅影响加工表面与不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关系到各加工表面是否具有足够的加工余量,而且还关系到后续工序能否得到理想的定位基准。因此,在选择定位粗基准时往往先根据零件加工要求选择精基准,然后在保证得到的所选精基准的前提下确定粗基准表面。选择粗基准一般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保证相互位置要求的原则如果必须保证工件上加工面与不加工面的相互位置要求,则应选择不需要加工的表面作为粗基准。这样做能提高加工表面和不加工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2)合理分配加工余量的原则零件上的表面若全部需要加工,而且毛坯比较精确,则应选择加工余量最少或重要的、面积最大的表面作为粗基准。如机加工机床导轨面时,铸件表层质量好,且加工余量少而均匀,故选导轨面作为粗基准来加工床身地面。
3)便于工件装夹原则为使工件定位稳定、夹紧可靠,应尽量选择平整,没浇口、冒口、飞边和其他表面缺陷的电机壳作为粗基准。
4)粗基准不得重复使用原则所选的粗基准应能用来加工后续工序所用的精基准以避免粗基准粗糙表面重复定位产生相当大的定位误差,即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
2、粗基准作为毛坯设计基准的证明
毛坯可以看作是装配于夹具中的零件,粗基准就是装配基准,因此为了获得较高的“装配精度”,应将粗基准作为毛坯的尺寸标注基准。下面我们从理论证明方面探讨将粗基准作为毛坯尺寸标注基准的合理性。
单相电机壳粗基准面具有两个特征:1)粗基准面粗加工余量公差最小;2)粗基准面与加工面的位置精度最高。对这两个特征进行分析,能从理论上证明将粗基准作为毛坯尺寸标注基准的合理性。